
新余学院建校40周年之际,作为校庆系列重要活动之一,10月20日,学校在文E演播厅举行《半楼星火——新余学院校史(1985—2025)》出版发布仪式,校党委书记伍复康出席仪式并致辞,校党政班子成员陈裕先、刘志勇、周书民、周文生、姚伟、钟钺出席仪式,副厅级干部张发云,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敏,校史主编龚丽春及编写组全体成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仪式,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黄益宾主持发布仪式。

仪式上,伍复康发表致辞。他代表学校党委和全体师生,向为校史编写出版倾注心血的全体人员,向为学校奠基立业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始终心系母校的广大校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伍复康指出,《半楼星火》的出版发行,是学校发展历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本凝结着四十年办学记忆的典籍,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全景档案”,更是全体新院人精神传承的“红色家谱”。从1985年建校之初的蹒跚起步,到如今成为区域内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每一页校史都记录着师生们的奋斗足迹,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学校的精神基因,是对“求新、求实、求善”校训的生动诠释,更是“扎根地方、服务发展”办学初心的真实写照。
伍复康强调,为学校四十年办学历程立“史”、为师生精神传承铸“魂”、为未来发展树“标”,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赋能,它的核心要义在于:留存办学记忆,梳理发展脉络,让学校四十年的成长轨迹有“据”可依、有“史”可寻。传承精神基因,凝聚师生共识,让新老师生、校友从历史中找到情感共鸣与精神认同,强化“新院人”的身份归属感,成为凝聚全校力量、推动发展的“精神纽带”。赋能校情教育,培育爱校荣校情怀,让广大师生直观了解学校的“根”与“魂”,从“知校”逐步走向“爱校”“荣校”,树立与学校共成长的信念。展示办学形象,提升学校影响力,让社会各界、合作单位、考生及家长更全面地认识学校实力与底蕴,助力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与品牌影响力。总结办学经验,指引未来方向。
伍复康指出,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发展的“活历史”。建校初期的校舍建设、首次招生的筹备、学科建设的起步无一不是老同志们的无私付出。希望老同志们通过校史重温奋斗岁月,继续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希望老师们以校史为激励,坚守教育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希望校友们从校史中重拾母校记忆,常回家看看,与母校共促发展;希望同学们通过校史了解学校、认同学校、讲话新院故事,把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和国家建设,成为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仪式上,校党委书记伍复康、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敏、校友代表傅春保、教师代表江松共同为《半楼星火——新余学院校史(1985—2025)》出版成果揭幕。伍复康还分别向校关工委代表、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学生代表赠书。全书聚焦学校四十年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学校的发展成就,立体呈现了其在内涵建设和应用转型发展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校史编写组成员龚丽春、黎爱斌、李君华先后登台分享。他们深情回顾了校史编纂的难忘历程,详细阐释了校史的编写背景、核心内容与鲜明特色,生动讲述了团队在资料搜集、史实考证、内容梳理及文稿撰写过程中的艰辛付出与丰硕收获。校史系统梳理并真实还原了学校四十载的峥嵘岁月,以细腻笔触与厚重内涵立体呈现办学征程,字里行间既凝聚着编写团队对校史的敬畏之心,更承载着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为学校留存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与历史记忆。编写组历时18个月,通过大量查阅、整理史料,对庞杂内容反复提炼与取舍,历经数十次修改打磨,使这部近28万字的著作得以如期付梓。



职能部门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结合自身岗位与成长经历,畅谈了研读校史后的深刻感悟与思想共鸣。大家一致认为,这部校史既是学校四十载办学历程的真实镌刻,更是一代代新院人传承不息的精神丰碑。它集中凝练了新院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时代品格,不仅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了回望初心、汲取力量的生动教育教材,更为学校在新征程上继往开来、续写辉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滋养校园文化、凝聚发展合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仪式最后,校领导与全体校史编撰人员共同合影留念,用镜头定格下这一见证学校历史传承的珍贵瞬间,为本次校史出版发布仪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半楼星火》的出版,不仅是对过去四十年的总结与致敬,更是新余学院迈向新征程、书写新篇章的起点。学校将以校史出版为契机,传承好“忠诚担当、负重奋进;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新院精神,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奋进之姿把学校建设成为让师生自豪、让社会认可、让地方信赖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