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下午,江西省人工智能青年博士论坛暨第八届江西省计算机学科博士论坛在我校图书馆学术讲堂举行。论坛旨在促进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研讨与产教融合,强化学科建设及师生科研能力提升。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陈裕先,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黄益宾,以及省内外专家学者、高校嘉宾代表、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师生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上半场由江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江爱文主持。专家报告内容丰富多元,从融合架构创新到生命科学跨界应用,再到数据范式革新,视野开阔、见解深刻。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多媒体智能处理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方玉明教授聚焦虚实融合及“AI+”前沿领域,以《虚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强调要坚持“核心技术攻坚为先,场景落地应用为重”的原则,通过三维重建、运动仿真、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突破,结合AI技术深度赋能,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体验优化”发展目标。

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杰出教授、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高层次海外重点人才李金艳教授聚焦AI与生物医学交叉前沿领域,作《人工智能在药物优化和疫苗设计中的作用》专题报告,提出“算法赋能精准改造,理论支撑创新设计”的核心理念,明确指出可通过AI突变预测、双疏水理论应用、混合疫苗研发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实现“药物提质—疫苗增效—防疫升级”的阶梯式发展目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高级业务主管、高级工程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工信智库联盟专家、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数据委员会副主任樊威,作《以数据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专题报告。报告聚焦人工智能数据治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及数据标注领域的政策导向与产业实践,提出“数据筑基、工程提质、治理护航”三大理念,并明确了具体实施路径。他指出,可通过高水平数据工程建设、筑牢数据标注供给底座、ADASQ质量评估体系赋能等关键举措,破解“数据墙”发展瓶颈,最终实现“政策落地—产业升级—AI迭代”的良性循环发展目标,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论坛下半场由方玉明教授主持。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在区域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领域的落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贵州省(教育厅)数据分析云服务创新团队联合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李晖教授,以《“贵兰在线” 赋能数字化人才培养》为题作专题分享,提出“数据驱动、场景适配、低门槛实践”理念。该平台凭借全维度数据采集、高精度知识图谱构建的核心优势,结合在全省通识课程中的落地实践经验,能够有效破解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之间的矛盾,进而构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新范式,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锐捷AI+教育研究院产品总监关天,以《产教融合助推高校人工智能高质量人才培养》为题作专题报告,聚焦产教融合与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领域,提出“三大中心筑基、全流程闭环育人”的理念。通过打造人工智能教学资源中心、多模态实战实训中心、智能评测与行业认证中心,精准破解高校AI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痛点;依托“产教融合六步法”与全流程配套服务,搭建 “教育—产业—就业”的联动桥梁,最终构建起高质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生态,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供了实践路径。

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院长刘且根教授,聚焦智能成像技术、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融合前沿领域,以《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与未来发展》为题作专题报告,提出“技术突破+学科赋能+产教联动”理念。
提出通过推进智能成像算法优化、AI赋能传统工科升级、“校地企军”协同创新等举措,破解数字经济与AI融合过程中技术落地难、学科升级慢等痛点;同时依托跨领域深度研究与多维协同协作,搭建“技术研发—学科建设—产业应用”的联动桥梁,最终构建起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生态,为相关领域创新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学校搭建了跨校学术交流与学科协作的重要桥梁,深化了学校与省内外高校、企业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智能算法等前沿领域的深度对话,促进了科研资源共享与教学经验互通,为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学校将以四十周年校庆为新起点,坚持对接地方优势产业、服务新余经济社会发展,以本次论坛成果为重要抓手,紧扣地方数字经济升级需求,持续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进一步加强校际、校企协同协作,聚焦学科特色发展与高质量办学目标,推动相关学科向“特色鲜明、省内领先”方向迈进,为新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同时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实施、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新院力量,实现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