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

新余学院 关于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29 14:46:15  字体:[ ]

​ 

 


 

新余学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各部门:

经学校审议通过,现将《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及其子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新余学院

                   2021317

 

 

 

 

 

新余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作 的 实 施 方 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巩固和发扬我校多年来已取得的劳动教育成果,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大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形成体现时代要求、符合育人规律、彰显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融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劳动认定和劳动评价为一体的全程教育评价考核体系,达到入脑入心、知行合一的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思想引领

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坚持有效融合

紧密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定位,有效发挥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同时注重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作出示范,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三)坚持学生中心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体会劳动艰辛,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三、主要任务

(一)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由教务处牵头制定并实施《新余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优化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本科阶段劳动教育课程不少于32学时的明确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及学校实际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其他通识课和专业课;结合学校一流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工作,建设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二)建设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由人事处牵头制定并实施《新余学院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并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确保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顺利开设。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三)开展劳动周活动

由团委牵头制定并实施《新余学院劳动周实施方案》,结合“第二课堂”实施方案,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落实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明确劳动周的具体安排,组织学生按要求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四)实施劳动素养评价

由学生就业与事务处牵头制定并实施《新余学院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家校社教育合力,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公益劳动、劳动竞赛等活动。

(五)开展劳动教育宣传

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并实施《新余学院劳动教育工作宣传方案》,加强宣传,引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积极宣传推广劳动教育知识,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抓好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做好优秀典型及先进事迹的宣传推广,营造全面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具体措施

(一)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1.开设劳动通识必修课程

按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方案,设置全校劳动通识必修课,2学分,32学时,对全校学生普及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责任部门:教务处)

2.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和通识课

结合学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工作,在思政课及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中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责任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3.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有机融合

把握学习的本质是劳动,严抓教学纪律,强化动手环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明确各专业课程具有的劳动属性和劳动指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强化专业劳动伦理教育和专业未来劳动发展趋势教育。(责任部门:各二级学院)

4.深化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鼓励更多教师致力于劳动教育,加大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教材、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形成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建好劳动教育研究的理论阵地。(责任部门:教务处)

(二)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以学生党团组织为枢纽,围绕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组织开展校园集体劳动,让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各班级要强化劳动委员工作职责,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动手能力。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在集体劳动中提升个人生活技能,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生活养成教育。(责任部门:学生就业与事务处、团委)

2.组织社会实践劳动教育

围绕社会调查、科技扶助、企业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宣讲、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深入生产劳动第一线,感受劳动的魅力,在实践中印证、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责任部门:团委、教务处)

3.进行公益志愿劳动教育

利用社区、街道、敬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开展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公益劳动,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公益精神。(责任部门:团委)

(三)注重劳动文化建设

将劳动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深入挖掘弘扬“求新、求实、求实”校训精神及“抱石文化”“天工文化”中的劳动文化元素,传承和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内涵。结合劳动周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文化主题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融合运用校园广播、宣传栏、走廊、LED屏等各类校园媒体营造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发挥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优势,开展“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等活动,立体化宣传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劳动文化宣传引领作用,做好各类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的报告、讲座、展示的审核备案和宣传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

(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依托专业教师、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为主,创新创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为辅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通过挂职、进修等方式参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基层社会实践,提升实践技能,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责任单位∶人事处)

四、组织保障

(一)完善劳动教育领导体制

构建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学校劳动教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团委、学生就业与事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

主要职能如下: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园劳动文化建设;教务处、人事处,负责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团委、学生就业与事务处、后勤处,负责组织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日常生活劳动及劳动素养考核;财务处负责劳动教育经费保障。

(二)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要求,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设置专项经费,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设施、劳动教育场所等工作提供充足经费支持,确保经费投入。

(三)强化安全保障机制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消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监督机制

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定期评比表彰劳动教育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

(五)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学生第二课堂、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新余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精神,结合《新余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原则

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充实劳动教育内容,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强化课程考核,促进劳动教育及其活动落到实处。

二、适用范围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三、课程目标与设置

1.《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及要求

本方案中的《劳动教育》课程,仅指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生产劳动”的内容,“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内容由学生就业与事务处和团委负责。

《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具体要求是:在课程教学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使学生:(1)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2)重视生产劳动锻炼,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2.《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设置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第2学期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2学分、32学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教研室,具体负责课程建设,编制教学大纲,组织班主任或遴选专职辅导员作为课程教师授课,开展课程教学与考核。

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除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外,还要注重在各专业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入。

针对理工类专业,可结合原有的《工程训练》课程进行改造,在原有的课程大纲中增加生产劳动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包括劳动精神、劳动安全、劳动纪律等,并根据专业大类调整拓展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使课程与专业岗位实践需求联系更紧密,按实际适当地增加原课程的学分与学时。

针对师范类专业,可结合原有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课程,在原有的课程大纲中增加生产劳动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包括劳动精神、劳动安全、劳动纪律等,按实际适当地增加原课程的学分与学时。

针对其他专业(医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可结合原有的“专业概论”或“专业导论”课程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进行融合,在原有的课程大纲中增加生产劳动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包括劳动精神、劳动安全、劳动纪律等,适当增加原课程的学分与学时。

五、其它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按《意见》和《纲要》要求,广泛调研、结合实际,认真做好课程建设与授课安排,确保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本方案从本科生2020级开始实施。

本方案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新余学院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学校工作安排,为保障我校顺利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特制订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班主任及专职辅导员教师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任教师,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学校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工作,如: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

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确保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顺利开设。

把劳动教育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引导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到其它的课程教学中。

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培训考核机制

各二级学院、各部门每年度在劳动月或劳动周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劳动教育培训学习,教师的培训考核结果将纳入个人年度考核。

 

新余学院劳动周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现制订劳动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时间

每年5月的第二周 、10月的第二周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以团支部为单位,通过专题讲座、主题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各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集体劳动教育活动,班级至少组织开展两次集体劳动教育活动。

(二)开展劳动实践体验行动。“植树节”和“向阳花开”为主题,组织开展爱绿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劳动实践体验活动,实行各学院片区负责制,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净化、美化校园环境,为校园增添一抹绿色生气。

(三)开展劳动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开展“蓝天行动”、“河小青”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空气、河岸、护坡等区域垃圾清理活动,让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成为校园的新常态。

(四)开展劳动教育典型选树活动。“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活动、“劳动之星”评选等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典型选树活动,表彰优秀学生典型并予以宣传,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浓厚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劳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把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做好组织发动工作,确保全体学生都参加,要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统一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强化督导检查。完善督导办法,强化反馈和指导。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为抓手,客观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及实践累计第二课堂学分,定期统一认定第二课堂学分。各学院要将学生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作为学生评奖评优评先等工作重要参考指标。

(三)加强宣传引导。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总结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加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新余学院劳动素养评价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劳动素养评价要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劳动素养评价的育人导向、反馈改进和激励作用。

二、建立评价机制

1.建立劳动素养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融合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充分考虑劳动教育评价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成果的四项维度,既要设计好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非客观维度的测量方法,也要为劳动能力、劳动成果等适宜定量考察的指标进行合理赋值,从而达到充分肯定学生劳动素养的成长与进步的测评目的,促进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更加注重自身劳动素质的培养。

2.建立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的长期记录机制。建立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的长期记录,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体现出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态度的发展变化。要以建立劳动素养评价评分卡、记录表等方式综合反映学生的基本劳动素质,要尝试通过网络化、系统化、平台化的方式采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信息,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形成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的长期记录,推动劳动教育在我校具体落实落地。

3.建立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申诉复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采取主观评定与客观评价结合的思路,采用劳动课程学习与课外劳动实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基本方法,全面、客观和真实记录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状况。

三、合理分类评价

1.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和自立自强意识的情况。通过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个人生活事务自理能力,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和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等劳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助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

2.生产劳动教育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生产劳动的情况。通过生产劳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能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创新创业成果,积极参加参加有关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

3.服务性劳动教育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情况。通过服务性劳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级组织的各类大学生志愿者、社会服务等志愿者或公益劳动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公共服务意识,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能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四、评价组织实施

1.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考核组织实施工作。

2.团委和各二级学院负责“第二课堂”涉及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组织实施工作。

3.学生就业与事务处和各二级学院负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涉及劳动教育的评价考核测评工作。

 

 

 

 

 

 

 

 

 

 

新余学院劳动教育工作宣传方案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措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树立“劳动光荣”理念,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2.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充分利用橱窗、海报、标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同时,更要精心打造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全媒体传播弘扬工匠精神,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享受劳动的浓厚氛围。

3.开展劳动教育典型选树活动。“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活动、“劳动之星”评选等为抓手,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对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开展“寻找最美校园人”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开始,寻找校园中保安、保洁最美工作瞬间。逐步开展同主题系列活动,在社会中继续寻找劳动者之美,让学生学会尊重每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

4.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和事迹。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教育效果,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并逐渐沉淀为特色校园文化。

5.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新余学院办公室                        2021317日印发

 

 


上一篇: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下一篇: 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Copyright©2023新余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阳光大道2666号  
邮编:338004 电话:0790-6666099 招生电话:0790-6666058   ICP备案:赣ICP备0500097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