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闭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

“1+5”顶层设计 “六模块”试点先行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29 15:38:52  字体:[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根据《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新余学院在思想认识、方案设计、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现将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筹规划,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1+5” 实施方案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2020年5月,校党委确定“1+5”方案编制要求。学校教务处牵头,人事处、团委、学工处和宣传部4个相关部门协助拟定了1个总体实施方案《新余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及5个子方案,分别是《新余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新余学院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新余学院劳动周实施方案》《新余学院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实施方案》《新余学院劳动教育工作宣传方案》其中《新余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新余学院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对劳动教育师资进行科学分配和专项培训《新余学院劳动周实施方案》开展劳动周活动《新余学院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实施劳动素养评价《新余学院劳动教育工作宣传方案》开展劳动教育宣传

二、有效融入,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及学校实际,我校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其他通识课和专业课;同时结合学校一流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工作,建设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劳动教育必修课

由新余学院教务处制订《劳动教育》课程列入2020级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按《意见》和《纲要》要求,制订《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增设劳动教育和军事理论教研室,教研室人员包括二级学院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并从本科生2020级开始实施,广泛调研、结合实际,认真做好课程建设与授课安排,确保课程教学效果。

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相结合

一是针对理工类专业,结合原有的《工程训练》课程进行改造,在原有的课程大纲中增加生产劳动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包括劳动精神、劳动安全、劳动纪律等,并根据专业大类调整拓展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使课程与专业岗位实践需求联系更紧密,按实际适当地增加原课程的学分与学时。

二是针对师范类专业,结合原有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课程,在原有的课程大纲中增加生产劳动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包括劳动精神、劳动安全、劳动纪律等,按实际适当地增加原课程的学分与学时。

三是针对其他专业(医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结合原有的“专业概论”或“专业导论”课程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进行融合,在原有的课程大纲中增加生产劳动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包括劳动精神、劳动安全、劳动纪律等,适当增加原课程的学分与学时。

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

我校将劳动教育以开展劳动周活动的形式融入第二课堂,成为学生第二课堂必修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体验行动、劳动志愿服务行动等,增强大学生劳动体验,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一是开展劳动实践体验行动。一是以“植树节”为主题,组织开展爱绿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劳动实践体验活动,如开展了“共享成长——‘许愿树’活动”,参与学生600余人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绿化意识、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用盎然绿意表达对建党百年的热烈祝贺。二是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开展了一系列的下乡支农、帮农活动,感受和体验各类劳动者的奋斗事迹;参与学生1000余人次。

二是开展劳动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开展了“蓝天行动”、“河小青”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空气、河岸、护坡等区域垃圾清理活动,让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成为校园的新常态。开展“光盘行动”、美丽校园环境清扫等志愿服务行动,参与学生1万余人次,活动中,学生们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绿色生气。

三是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2020年,开展“劳动励心

智、实践促成长”、“劳动美德,薪火相传”等主题教育活动,参与学生1万余人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弘扬劳动精神,争做劳动模范。

三、试点先行,“六模块”全方位实施劳动教育

 为更好地达成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效果,经过研究讨论,我校劳动教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在建筑工程学院试点。试点实施方案中按“劳动通识教育”、“家和文化”、“美丽校园”、“我为校园站岗”、“致敬劳模”、“创造未来”等六大模块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具体实施如下:

(一)课程实施

1:《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项目号

项目名称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项目一

劳动通识教育

2

0

2

项目二

我为校园站岗

1

5

6

项目三

家和文化

1

5

6

项目

美丽校园

1

5

6

项目五

致敬劳模

6

0

6

项目

创造未来

1

5

6

  计

12

20

32

(二)具体做法

1.劳动通识

通过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劳动品德、劳动情怀、专业技能、劳动权益、劳动文化、未来劳动等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劳动安全、劳动纪律、劳动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

2.我为校园站岗

深挖校内劳动教育资源,设置校内劳动实践岗位,从事校内服务性劳动,在劳动体验中学会尊重劳动增进师生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爱校护校的良好风尚。同时发动广大学生党员与优秀干部深入其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家和文化

开展“美丽宿舍”活动,通过宿舍内务整理,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努力营造安全节约、整洁有序、舒适温馨的宿舍环境,让学生提高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树立以校为家的意识,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4.美丽校园

1)“净我校园”实验仪器设备检修工作

建筑工程学院1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学生分批次进行实验室卫生清理,同时,根据本学期授课安排,邀请实验室管理人员有针对性的讲解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及检修方法,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线上与线下”结合进行植树种花,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学校管理规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校园杂草的处理,建设美丽校园。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蚂蚁森林等进行线上树种的认领,树立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致敬劳模

根据课程安排,将举办“劳模大讲堂”活动,由学校宣传部门邀请省市级劳模或榫卯结构传统建筑学者,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广播、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6.创造未来

结合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强化劳动锻炼要求,注重分析相关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分组进行建筑模型大赛,可采用木榫卯材料或者PVC材料,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

实践成效

(一)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卫生也时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爱校如家的意识同时劳动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懂得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

)劳动精神包含热爱劳动、追求知识、努力创造的价值取向,这些取向都是以劳动模范为载体者和实践者,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劳模大讲堂,借助榜样的力量,学习劳践行模精神,从现在起,踏实学习、生活,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及本职工作。

)基于中华传统榫卯结构的建筑模型大赛,加深学生对于传统建筑、红色建筑、现代建筑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与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四个自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余学院

2021年3月31日


上一篇: 新余学院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夏布绣
下一篇:
Copyright©2018新余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阳光大道2666号  
邮编:338004 电话:0790-6666099 招生电话:0790-6666058   ICP备案:赣ICP备05000974号-2